[分享]僅存的日星鑄字行 

成立於1969年的日星鑄字行。說是目前僅存的一家鑄字行

『僅存』這兩個字。讓人感到有些莫名的不安

深怕哪天。鑄字行就這麼消失了

但即使不安。自己卻也無力去為它保留些什麼

這樣的感覺。跟看著日式平房一間間被拆除。是一樣的心情





科技的發達與進步。給了我們所追求的便利與速度

有形與無形中卻也讓一些技術慢慢走入歷史

電腦排版成為印刷主流之後。鉛字排版、活版印刷及鑄字行。已漸漸消失

現在的小孩。甚至是我們

有多久沒摸過活版印刷的書籍了




踏進沒有門面裝潢的日星鑄字行。裡頭的先生問我們是要買字還是參觀

我們回答:『買字+參觀』

親切的老闆從地下室跑了上來。將選字簿拿給我們教我們選字流程。就任我們慢慢參觀

選好字以後。原本想自己檢字多點樂趣。但真是不容易

找了半天。還是交由剛回來的老闆娘幫忙檢字




老闆娘檢字速度之快。我們果然是外行人

跟前跟後。上面一圈。再到地下室

不到一會兒功夫。老闆娘已將字全部檢好了

我們一個字都沒找到地還在自言自語:「不曉得"貓"字在哪?」



離開前一位爸爸帶著一對兒女來教孩子如何檢出自己的名字

言語之間似乎是來回味以前工作時的記憶。並讓小孩體驗檢字的樂趣

有一群人。跟隨著老闆正默默的努力要保留鑄字文化

希望很快的。博物館就能成立

日星鑄字行活版字復刻計畫




日星鑄字行
昔字‧惜字‧習字
地  址:
台北市太原路97巷13號
電  話:02-25564626
開放時間:【星期一、二、四】5:30pm - 7:30pm


日星鑄字行 復刻歷史足跡   [2010-9-08 21:30 作者:李宜霖]

位於台北太原路上的小巷,隱藏著台北最後一間鑄字行;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繼承父親的家業,持續復刻著歷史足跡。

台灣印刷產業已有1百年。張介冠表示,活版印刷過程是作者或公司行號把原稿擬好後,送到印刷廠把稿件編好,編好後送到鑄字行來檢字,撿好字後排成版印刷,之後送到裝訂行裝訂

活版印刷的興衰

張介冠的父親1926年出生,在日據時代是印刷工人,16歲進入報社學習相關技術。日星鑄字行從民國58年5月1日開始營業,至今已有42年。

日星鑄字行開業之前,張介冠的父親跟好友合作開印刷廠,民國56年,張介冠的父親想單獨創業,當時張介冠才15歲。民國58年父親創業,張介冠本來學修車床,隔年他擔負起責任,學習印刷相關技術。

張介冠的父親本來要開印刷廠,但當時台灣經濟發展快速,製造印刷機廠商的訂單排得很滿,訂製的印刷機無法按時交貨,所以先買了鑄字機,生產鉛字販賣。張介冠父親的印刷廠朋友,義務地幫,讓創業的腳步能逐漸站穩。一年後印刷機送來,但鑄字行業已穩定,張介冠父親就將印刷機轉賣,專心從事鑄字行。民國 65年,張介冠退伍後,鑄字行業務發展快速。

民國75年後,活版印刷出現變化,平版印刷進入市場。民國77年使用平版快速印刷,銀版製版機加入營運,民國90年左右,台灣活版印刷已經萎縮,台灣最大鑄字行中南行歇業,日星鑄字行有步入後塵的危機。

張介冠擔憂未來子孫不知道祖先做過什麼行業,以及這個行業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,堅持不關閉鑄字行。民國96年,台北市僅存的3家鑄字行,有2家結束營業,僅存日星鑄字行,南部高雄也只剩一家鑄字行,是張介冠舅舅所開,彼此互通有無,相互支援印刷。

文化創意園區的夢想

許多鑄字行逐漸走入歷史,但事在人為,日星鑄字行經歷台灣活版印刷的興盛與沒落,張介冠想幫台灣社會保留鑄字文化,夢想成立保留活版印刷產業的工藝館跟文化園區。

張介冠請教「蘑菇」設計公司的張嘉行,張嘉行建議他透過網路號召更多人來參與,才形成「日星復刻計畫」的網路號召,志工幫忙用模具複製一套字。鑄字行的模具已接近壽命終期,需要有新的模具,供之後的工藝館進行DIY教學,因此日星復刻計畫製造新的鉛字、模具,供工藝館使用。

張介冠說,工藝館會像博物館的展示,建立一個讓教育、文化創意有一個適合的場所,除了展示,還有自己動手做(DIY),從文化創意開始,篆刻、版刻、活字、編輯、檢字、鑄字、排版,印刷、裝訂,除了保留工具,技術也完整保留,生產出獨特風味的文創作品。

日本東京有活版印刷博物館,世界各地也有小型或私人的印刷博物館,張介冠會考察各國活版印刷的現況,以及對於活版產業的維護、保留,博物館的展示型態。他認為,文化不只是放在博物館裡,而是與每天生活息息相關,希望社會各界一同來參與計畫,讓台灣有世界最完整活版印刷的呈現地點。

優美的漢字文化

中國4大發明是指南針、火藥、製紙、印刷術,前2項用於戰爭,後2項用於人類文化的傳承。張介冠表示,以前印刷術主要服務宗教,西方發展印刷術是為了印聖經,中國是為了印佛經,漢朝開始出現版刻印刷,中國北宋慶曆年間,畢昇發明活版印刷,使用活泥字,印刷術有千年歷史,是知識傳播最有利工具。

張介冠提到,一般印刷人員著重在經濟面,事實上印刷是人類歷史、文化、訊息傳遞所發展出來的技藝,對於人類文明發展非常重要。他認為,印刷重要載體是文字,西方拉丁語系文字,字型設計都跟建築相關,是獨特的文化內涵,漢字書圖同源,水墨畫跟文字有類比。

漢字形成是根據六書,張介冠認為,漢字的文字結構有非常美的線條,尤其是發展到楷書,漢字的結構與水墨畫幾乎是融為一體,文字透過毛筆書法就能成為一種藝術品,這是人類使用文字工具最獨特的符號,文字所隱含的不只有記事用的工具,漢字是文化的載體,也是藝術品。

張介冠時常翻閱字典,瞭解每一個字的意涵、表徵,他說,漢字不只是具象的呈現,形態背後的意涵更重要,「一個漢字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成就」,每一個人都可在一個漢字裡面,產生化學反應,改變人生。

張介冠認為,拉丁語系,只有線條、詞的觀念,沒有單字的觀念,漢字一個字很完整地代表本身的意涵,拉丁語系幾千年來,文字符號也許一樣,讀音可能不同,要讀古籍,必須知道當時讀音是什麼,才能瞭解文章的意思。

漢字楷書從秦末漢初至今已經有2千年歷史,張介冠提到,漢朝留下的書籍,不會因為時空而無法看懂,使用漢字可了解千年歷史。他說,講四川話、閩南話、客語的人,閱讀同樣漢字,雖然發音不同,但意義都一樣,這是漢字獨特的地方。

張介冠觀察到,漢字的發展從甲骨文開始,一直在變化,文字工具的變化,包含著文化的內涵,中國大陸經過幾十年的文字簡化,也開始發覺文字簡化過頭,已經失掉漢字文化的精髓,「識繁書簡」也許在效率上有所改進,但在文化流失上是大問題。

張介冠覺得可惜的是,一般人天天使用,但沒有去瞭解文字內涵,如果大家能靜下心來深入嘹解,可以發現漢字不是只有表徵線條,台灣有幸使用漢字,應善用文字工具。

張介冠談到,書法跟鑄字很密切,目前鑄字行保存的楷書字體,就是純粹的書法字型,楷書沒有規範,就像一幅畫,跟電腦的楷書差異性很大,所以才有許多美工人員來做志工,因為是她們看過最美麗的字型。

張介冠說,目前志工負責字型的修復,大部分是美工專業人員,也有國外來的學者,志工都認為鑄字需要好好珍惜,因為有志工是電腦工程師,讓數位典藏的計畫很順利進行,日星鑄字行對於文化的見解與看法,如何珍惜台灣的在地文化,

也透過這些志工傳遞出去。

張介冠感慨說,政府對鑄字行止於關心,只是杯水車薪,公部門對鑄字行很冷漠,對於文化沒有任何的投注,他只好自己花家產來完成夢想,或尋求社會的支援。台灣如果沒有公部門的介入,幾千年來人類重要的記憶將消失。他只能做一小部分,努力堅持地提供台灣活版工藝流程的縮影。

日星鑄字行志工招募,詳情可上(http://rixingtypography.blogspot.com/)。


張介冠繼承父親留下的日星鑄字行,讓鑄字的文化得以永續。(圖文/李宜霖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tmi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